推荐
最新
最热
- 品质描述
- 种植推广
- 产权状况
- 基地图像
- 用户口碑

特征特性:在东华北春玉米地区,幼苗叶鞘浅紫色,叶片深绿斜伸,生长健壮,叶缘绿色。株型平展,株高301厘米,穗位高129厘米,成株叶片数22-23片。花药黄色,颖壳绿色,花丝绿色。果穗长锥型,穗长20.9厘米,秃尖1.9厘米,穗行数18.1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粒型为马齿型,单穗粒重219.2克,百粒重37.4克。平均倒伏率4.6%,倒折率2.2%,空杆率1.7%。出苗至成熟132天,比对照晚2.4天,需有效积温2850℃左右。 在西南地区,幼苗叶鞘浅紫色,叶片深绿斜伸,生长健壮,叶缘绿色。株型平展,株高255.7厘米,穗位高96.9厘米,成株叶片数21-22片。花药黄色,颖壳绿色,花丝绿色。果穗长锥型,穗长17.44厘米,秃尖1.0厘米,穗行数17.02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粒型为马齿型,单穗粒重179.2克,百粒重32.7克。平均倒伏率1.8-3.4%,倒折率1.6%,空杆率0.7-2.9%。从出苗至成熟114.5天,比对照早5.3天,需有效积温2850℃左右。 品质检测: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740克/升,粗蛋白含量10.26%,粗脂肪含量4.53%,粗淀粉含量72.57%,赖氨酸含量0.29%。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688克/升,粗蛋白含量10.50 %,粗脂肪含量4.11%,粗淀粉含量68.46%,赖氨酸含量0.31%。 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东华北春玉米四组区域试验,22个试验点,平均亩产650.5公斤,比对照农大108增产7.2%,居16个参试组合第2位。17点增产,5点减产。2006年参加东华北春玉米二组区域试验,23个试验点,平均亩产746.5公斤,比对照增产10.2%,居14个参试组合第4位。21点增产,2点减产。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为698.5公斤,比对照增产8.7%,在20个完成试验程序的组合中居第8位。 2005年参加西南二组区域试验,24个试验点,平均亩产591.7公斤,比对照农大108增产12.9%,居13个参试组合第7位。19点增产,5点减产。2006年参加西南三组区域试验,26个试验点,平均亩产628.2公斤,比对照CK1增产14.1%,居11个参试组合第1位。24点增产,2点减产。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为610.0公斤,比对照增产11.9%,在20个完成试验程序的组合中居第4位。 栽培技术:1、东单80号玉米杂交种,属于高杆大穗型,增产潜力较大。适宜在排水良好、中上等肥力沙壤土地种植。东华北春播区一般于四月中、下旬播种为宜;西南地区一般3月上、中旬播种为宜。播种前要精细整地,选好种子,并用种衣剂处理,覆土时要深浅一致,做到一次播种保全苗。 2、清种、套种,二比空种植均可。清种时,一般亩保苗3000-3300株。 3、整个生育期所需纯氮用量每亩15-20公斤,P2O5用量每亩8-10公斤,K2O用量每亩8-10公斤,做到氮、磷、钾比例适当,配方施肥。施用方法四分之一的氮肥以及全部磷肥与钾肥作为种肥或底肥施入垄底。四分之三氮肥作追肥,于玉米心叶末期施入。种肥或底肥以多元复合肥每亩20-25公斤,追肥以尿素每亩30-40公斤为宜。 4、苗期注意防治地下害虫,生育期应及时防治粘虫,玉米螟等害虫。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辽宁、吉林晚熟区、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山西春播和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南、湖北、广西的平坝丘陵和低山区种植,注意防止地下害虫;陕西省适宜地区种植。 育种方法:以自选系C260为母本,C168为父本杂交育成。母本C260自交系是478与9046杂交选出的自交系C201再与C8605杂交,再经6代自交选育而成的二环系。父本C168自交系是C101自交系(丹598的变异株)与旅系E28以及599系混合授粉后形成综合种,再经6代自交选育而成的二环系。 审定情况:国审玉2007016;陕引玉2009018号。 抗逆性:经辽宁省丹东农科院两年(2005-2006年)接种鉴定,抗大斑病(病级3级),抗~中抗灰斑病(变幅3~5级),高抗~抗玉米丝黑穗病(病株率变幅0.9%~2.9%),高抗茎腐病(病株率为0),抗~中抗弯孢菌叶斑病(变幅3~5级),高抗纹枯病(病级1级),高抗玉米螟(变幅0.6~1.0级)。 吉林省农科院植保所两年(2005-2006年)接种鉴定:抗~中抗丝黑穗病(病株率变幅4.0%~5.3%),高抗茎腐病(病株率2.8%)。 经四川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2005-2006年)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病级5级),抗~感小斑病(变幅3~7级),感丝黑穗病(病株率变幅13.3%~16.7%),中抗茎腐病(病株率变幅17.6%~23.5%),中抗~感纹枯病 (变幅5~7级),高抗~抗玉米螟(变幅2.3 ~4.8级)。
产量表现
2005~2006年参加东华北春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698.5公斤,比对照增产8.7%;2006年同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92.8公斤,比对照增产10.29%。2005~2006年参加西南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610公斤,比对照增产11.9%;2006年同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13.6公斤,比对照增产12.9%。
栽培技术要点
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每亩适宜密度3000~3300株,注意防止倒伏和防治地下害虫。
适宜种植区域
适宜在辽宁、吉林晚熟区、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山西春播和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南、湖北、广西的平坝丘陵和低山区种植,注意防治地下害虫。
品种来源
母本C260,来源于掖478与9046杂交选出的自交系C201再与C8605杂交选育;父本C168,来源于C101(丹598变异株)与旅系E28以及599系混合授粉后形成的综合种,再自交选育。

授权品种全国适宜种植区域
适宜在辽宁、吉林晚熟区、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山西春播和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南、湖北、广西的平坝丘陵和低山区种植,注意防治地下害虫。


暂无该品种的种子销售!
我的浏览记录
农贸集市
更多>>农事资讯
更多>>2021-12-08
2021-10-03
2021-08-20
2021-08-03
2021-05-14
2021-04-21
2021-04-20
2021-03-19
2021-03-18
2021-03-13
农事百科
更多>>2015-08-10
2016-05-20
2016-02-16
2015-01-13
2015-11-22
2015-08-10
2015-08-04
2015-05-04
2015-04-28
2015-03-21
农事问答
更多>>2017-04-29
2017-03-14
2016-10-12
2016-08-11
2016-06-28
2016-06-26
2016-06-26
2016-06-23
2016-06-22
2016-06-21